中医正骨科为健康“骨”劲

发布时间:2023-10-24     浏览次数:25889

俗语说“一重秋风一重冷,一场秋雨一场寒。”

为何秋季骨折更加频发?

这还要从一位老太太的故事说起

……

最近天气降温,赵老太坐在自家的院子里,一阵风吹过,打了个喷嚏,她意识到要进屋内避避风,刚站起身却突然出现剧烈腰痛,使她寸步难行。随即家属匆忙赶至,慢慢搀扶着她躺进车里送往医院。

赵老太躺在市中医院中医正骨科的病房里,疼痛感开始加剧,甚至连呼吸都是一种折磨,随着医护给予中医正骨科特色招牌“马氏五色膏”局部外敷,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后,疼痛逐渐有所缓解,通过辅助检查的完善,她被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。

经过医疗团队的综合评估,将传统中医骨伤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结合,以中医正骨科“无创”“微创”为立足点,麻醉下对她进行了正骨手法复位结合微创手术-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,术后6小时她慢慢起身坐在了床边,尝试慢慢起身,这一次她不再有疼痛的折磨,在家人搀扶下向病房外走去,此时窗外轻风拂过……

秋风飒飒,寒意来袭,骨质疏松要预防

秋冬季温度较低,昼夜温差变大,人体机能免疫力、反应能力、协调平衡性明显下降,人们长期呆在室内,接受太阳光照射减少,极易导致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出现,此时遭受轻微外伤即可导致骨折,那么如何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呢?

如果患有骨质疏松,在受到轻微创伤或者日常生活(比如拿重物、咳嗽或者打喷嚏),都有可能引发骨折,且好发于脊柱胸、腰椎的椎体和髋部、前臀等部位。其中,椎体骨折最为常见。老年人的“腰背部疼痛”“驼背”“变矮”都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典型症状,如延误治疗,极易引起脊柱后凸畸形、顽固性的腰背疼痛等后遗症状,再想治疗就变得极为困难;严重者甚至因椎体坍塌,导致脊髓神经受压,出现下肢的瘫痪、大小便功能障碍。

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,关键是对高危人群早期筛查、早期识别。40岁后,应重视骨密度检测;女性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5年内,是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时段。

1. 50岁以后,坚持定期复查骨密度,如果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年人2.5 个标准差以上,则可诊断骨质疏松;如果降低大于1个标准差,但尚未超过2.5 个标准差,则属骨量减少。

2. 注意均衡营养,摄入富含钙、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;每周2次使皮肤暴露于阳光下晒15~30分钟,充足的日照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3的合成。此外要戒烟戒酒,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。

3. 运动治疗:包括肌力训练、有氧运动训练、关节活动度训练及平衡协调功能训练等,可增加患者肌力和耐力,防治骨质疏松症引起的废用性肌肉萎缩,改善因年龄增长所致的肌力下降,提高患者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,减少跌倒风险。

4. 钙及维生素的补充:单纯补钙可以增加骨密度,降低骨折风险;维生素D3在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,可以改善肌肉性能、增加平衡、减少跌倒的风险、增加骨密度,从而能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剂量为800毫克,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为 1000 毫克;维生素D成人推荐剂量为每天200单位,老年人因缺少日照、运动不足及吸收功能减退,其推荐剂量为400~800单位。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。

注意多添衣,少躺平,多运动

预防骨质疏松